二维码激活卡操作 华医电子证书查验
客户端下载
互联网医学教育
今日头条

诺贝尔奖来了,中国需要平静面对

2015-10-09 09:10
来源:健康界   作者:李爱勤

2015年10月5日,因为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原创发明,中国八十五岁的高龄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。应该说,这一次成就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,喜悦与赞美的交织,一时怎么泪奔都不为过。

屠呦呦的诺贝尔奖点燃了国民炙热的爱国情怀,在中国的喧嚣却是一浪高过一浪,势头无法停歇。中国诺贝尔被媒体饱胀的热情簇拥着,铺天盖地的文章把屠呦呦“消费”得无所适从,“三无科学家”、“侯任院士”、“知识产权保护”、“青蒿素提取与中医无关”。甚至有人将军式地质疑诺奖,中国还有更多的诺贝尔奖项目被埋没,首个诺奖的应该是他(而不是屠呦呦)。还有,各种预测性调侃在微信里肆意恶传,屠呦呦俨然成了今年春晚的宋丹丹。

相比于诺贝尔奖井喷的日本,人家有24人获得诺贝尔奖,列美国之后排世界第二。人家平静如水的背后,我们需要想什么、做什么呢?

首先,我们需要平和心态。屠呦呦的获奖,是基于求真务实的精神、锲而不舍的坚守、淡泊名利的品格...等等,尤其不能忽略她的“洞察力、视野和顽强的信念”。一方面,激进者被点燃的激情牵着肆意妄跑,连日来对屠呦呦无休止的采访,定调了的发掘,甚至奖金能买多大房子,如旧居如何开发利用……将屠呦呦从一个神坛转移到另一个神坛。另一方面,消极者拿屠呦呦的获奖来讥讽我们的评价体系,“三无科学家”获得诺奖并不能说明我们的机制不行,激励引导还是需要具体的路线与平台,只是如何破除院士们高人一等的特权需要引起政府的注意。再之,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、经济大国,如今已经跻身科研大国,我们再多一些诺贝尔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。

其次,我们需要正视差距。诺贝尔来了,于中国来说却是那么的遥远;屠呦呦在此,科研却还是摆脱不了功利。如今,我们有足够好的科研环境和足够多的经费投入。与美国、日本等国家相比,奖项的差距并不是那么的重要,可怕的是我们在观念与精神上的差距。科研需要一辈子的付出,或许一辈子的付出并不见得有建树,几乎很少有人会设想“没有建树”的研究给后人带来的价值。出台国家计划,鼓励青少年投身科研,像日本一样设立“学生科学奖”,教育引导青少年培养坚守执著的意志,更多的投身理工专业去探索研究。这一次我们希望,屠呦呦的贡献不只是青蒿素的发明,更多的是给中国科研工作者一个示范---坚持是创新的一部分!

第三,我们需要稳步推进。一说“稳步推进”就有人会联系官场套话,这里必须提醒,膨胀之后的中国科研更加需要理性思考。屠呦呦需要平静的生活,我们的科研管理部门尤其需要冷静的应对。莫言来了,屠呦呦来了,我们的底气也就来了。说明诺贝尔并非遥不可及,但我们还只是一个起步者而已。底气来了,并不是要大而全的国民诺贝尔,计划、评判、引导、推进、协作与国家资金的支持,都需要控制在理性的范畴内,要坚决杜绝“大跃进”式的诺贝尔计划。要防止把国家科研经费当唐僧肉,尤其要防止瓜分经费式的科研造假,就需要充分发挥学术组织(团体)的作用,建立由政府与学术组织协同评鉴监督机制。

诺贝尔来了,于中国而言,我们更加需要冷静地思考、平静地面对。


国人涌入美国医院:不差钱 就想找最好医生    病人家属称医生不负责任 打断其右腿
专家之窗专家之窗